天香堂養生人文
小編閒話家常~古老中藥方上的火星文

小編閒話家常~古老中藥方上的火星文

Mar 17. 2020

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。
曾經看過老一輩流傳下來,或者友人在知道你有相同症狀時,立馬熱心分享見證了很有效的古老傳統草本藥方。
而當你看著手中珍貴的方子時,發現除了上面的藥材名稱外,後面卻不是寫著g,而是有著像火星文般令人摸不著頭緒的符號文字,那其實便是傳統中醫的劑量符號。

 

劑量多寡,是方劑治病的核心,多了可能傷身,少了可能無效,都是個問題。
所以,用古方就要使用古代的單位再去進行換算,才能正確使用老祖先的金方。

現在網路發達,其實問問谷歌大神就可找到許多可方便‘翻譯’的對照圖,只要知道了有這個問題,就不會照著古書上的兩數或錢數直接想去抓藥使用。
所以,我們學習古方時,有二個重要的[量]要注意,一是上方所提藥材"劑量"(單位換算)

另一個需注意要點便是方子的"使用量"一張藥方上的用量可能是一次用量,也可能是多次,

多天用量,別把多天份一口氣服下了。

而以上都注意到了才能準確使用。

   提到中醫經方單位,順道一提~
唐代以前,中藥計量保留了漢制,從晉代起在漢制的銖和兩之間加了一個分,即6銖為1分,4分為1兩。
所以,晉代前的如果看到"分",這個分不是實際的衡重單位,而是藥物之間的劑量比例,是"份"的意思。

雖然度量衡在歷史上發生過很大的變化,但,在中醫藥方面,我們可有簡單的‘對照換算’方法,

就是宋朝以前就用漢制去換算,宋朝之後的就用宋制去換算劑量。

至於醫師在病人的病歷中或處方藥單上那寫的龍飛鳳舞的字,如果想看懂可能要去對照[醫學處方縮寫辭彙]了。

#小編聞到隔壁飯菜香 肚子餓..只想吃飯中分享...